2025年9月的第七波央行限貸令,準備房市交易的你【必讀文章】

目錄

限貸令是什麼?

中央銀行為了防止房市過熱所採取的措施——限貸令(正式名稱為選擇性信用管制),意思是央行針對特定地區、特定用途或族群(例如投資客、非自住購屋者),限制銀行的放貸條件來抑制過度投機與資金炒作,例如:

  • 降低放款成數
  • 提高自備款比例
  • 縮短貸款年限

根據《銀行法》第72-2條規定銀行對不動產(房貸、建築、土地)放款的總額,不可以超過30%的存款。

《銀行法》第72-2條規定
截自/全國法規資料庫

也就是說,當A銀行的存款有100萬,那它在不動產的放款總金額就不可以超過30萬元,避免資金過度集中承擔的風險過高。當一家銀行的不動產放款額度接近30%,我們就會說「滿水位」。

但是如果遇到這些情況,就不適用《銀行法》第72-2條:

下列情形不在《銀行法》第72-2條限制
截自/全國法規資料庫
  1. 經過政府核准的「購屋儲蓄貸款」,如新青安(在今年9月正式列為不受第72-2條限制)。
  2. 由央行提撥新300億元的郵政儲金轉存款給銀行辦理,鼓勵無自用住宅的民眾購屋。
  3. 利用國發會中長期資金提供放款,擴大房貸的供給。
  4. 由政府中長期資金支援,協助企業興建或購置建築物,促進產業發展。
  5. 受政府委託,辦理特定住宅相關的放款業務,讓政府可以順利推動的住宅政策。

限貸令最早是在2020年推出,央行會根據當時房市情況做出政策的變動,目前最新的政策為「第七波信用管制」。

第七波央行限貸令的信用管制政策

台灣房價一直高居不下,加上新青安貸款政策的推出,又進一步刺激市場買氣,為了遏止房市過熱現象,央行在2024年9月20日開始實施「第七波限貸令」,也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房市管制政策。

第七波央行限貸令政策

第七波央行限貸令政策主要針對無房貸有房屋者、第 二 戶購屋者其他管制進行內容修改。

這次政策影響最大的兩個重點:

  1. 取消寬限期:借款人不再享有初期的只還息期,拿到貸款後就要開始攤還本息,還款的壓力變大。
  2. 貸款成數下降:降低房貸的貸款額度,也就是說自備款必須提高,讓借款人的資金壓力增加。

第七波信用管制鬆綁措施整理表格:

申請資格第七波修正前第七波修正後
無房貸有房屋的人

貸款成數最高達8成(未更改)、取消寬限期
購買第二戶的人特定區域的最高貸款成數6成、無寬限期全國適用最高貸款成數5成、無寬限期
購買三戶以上房屋的人    最高貸款成數4成、無寬限期最高貸款成數3成、無寬限期
購置高價住宅貸款
公司法人購買住宅
餘屋貸款最高貸款成數4成最高貸款成數3成

1.無房貸有房屋的人:購屋人名下已有一戶房屋,且沒有房貸,想購買第二戶房屋。

貸款成數寬限期
首購最高可貸到8成取消寬限期
第七波信用管制政策:無房貸有房屋的人

常見迷思:名下有房屋為什麼第二戶房屋算是「首購」?

因為銀行認定的首購資格是看「有無房貸」,而非「有無房產」,因此首購不等於第一次買房。只要你名下的房屋沒有房貸,那購買第二戶房屋就是首購!

2.購買第二戶的人:名下已有一戶房屋且有房貸,想再買第二戶房屋。

  • 第六波信用管制
    在特定縣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購買第二戶房屋時,最高貸款成數6成。
貸款成數特定縣市寬限期
最高可貸到5成不針對特定縣市,全國皆比照規定辦理無寬限期
第七波信用管制政策:購買第二戶的人

3.其他管制:包含三戶以上購屋者、公司法人、購置高價住宅(豪宅)者與餘屋貸款。

  • 三戶以上購屋者:名下已有兩戶房屋、房貸,想購買第三間房屋。
  • 公司法人購買住宅:以公司名義(非個人)購買住宅,可作為員工宿舍、出租或其他特定用途使用。
  • 購置高價住宅:購買高價位的房屋。
  • 餘屋貸款:建商以已蓋好但尚未售出的房屋名義向銀行申請貸款,通常用於資金周轉。
  • 修正前:
    三戶以上購屋者、公司法人、購置高價住宅者與餘屋貸款的最高貸款成數4成。
貸款成數寬限期
最高可貸成數降至3成無寬限期
第七波信用管制政策:其他管制

限貸令的影響:尤其針對第二戶限貸令

這波限貸令影響最大的族群是多屋族,尤其是第二戶購屋者。除了貸款的成數下降,範圍也從原本的特定區域擴大至全國;名下有房但無貸款的也被取消寬限期。究竟第七波信用管制對購屋造成哪些實際影響:

名下有房子的人,再購屋的成本會上升

不只表面上的資金成本增加,限貸令也提高了多屋族的隱藏成本:

影響項目說明
貸款成數下降貸款額度減少,意味著購屋人需要拿出更多自備款,直接增加購屋成本。
寬限期取消過去可以先只繳息,延後本金還款的壓力,取消後,撥款後就要立刻攤還本息,每月負擔變高,現金壓力增加。
時間成本增加限貸令實施同時也會改變了銀行的風險評估方式與放款策略,審核門檻變得更嚴格,放款速度也會被影響,形成「排隊潮」。
資金占用成本拿出更多現金買房,相當於把流動資金鎖在房產上,失去了其他投資或理財的機會
高利率風險銀行的風險評估變嚴謹,可能會以低額度或高利率方式,來降低風險。

綜合來看,這些資金、時間與隱性成本的增加,使多屋族再購屋的總成本都會大幅上升。

引導資源給沒有自用住宅的人

第七波限貸令的主要目的是避免銀行資金過度流向投機或囤房行為,透過降低貸款成數,抑制投資客與囤房族的炒房買氣,將房貸資源更多留給真正沒有自用住宅需求的人,幫助首購族或換屋族更容易取得貸款。

第七波限貸令引導資源給沒有自用住宅的人
截自/三立新聞網

房貸放款金額下降,購屋只能考慮其他貸款

隨著第七波限貸令實施,銀行對第二戶以上房屋的房貸成數下降,購屋者可能需要透過其他方式補足資金或調整貸款策略,主要有兩種情況:

1.以其他貸款補足房貸資金缺口

  • 房屋增貸或轉增貸:若名下有其他房產,可透過增貸或轉貸方式來籌措資金。
  • 二胎房貸在原本房貸之外,再向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貸第二筆房貸。
  • 個人信用貸款:可以用來補不足的部分,但利息比較高、還款期短,銀行對用途也會管得比較嚴。
  • 新青安貸款:符合資格的首購族可以申請,審核比較簡單,也不受限貸令影響。

2.放棄房貸,尋求其他貸款

所核貸的額度過低,導致購屋者無法負擔,才會考慮放棄房貸,轉而尋求其他貸款方案或管道。

  • 民間貸款公司:相較銀行,門檻較寬鬆、放款速度快,而且貸款額度彈性較大,是購屋者填補資金缺口的另一個選擇。

以其他貸款補足房貸資金缺口雖能解決資金不足,但會增加還款壓力,需同時背負兩筆或多筆貸款;放棄房貸轉向民間貸款雖放款快速、門檻低,但利率較高,手續費多,且安全性不如銀行。

央行限貸令對於首購族、換屋族、繼承者與已簽約者

第七波限貸令原本是為了抑制囤房、炒作,但發布後引發爭議,不少民眾遭「誤殺」。對不同族群的影響如下:

首購族

第七波限貸令對於首購族來說其實沒什麼太大影響,但是政府為了打房仍會有一些政策會讓首購族受到間接影響,如:

  • 銀行審核門檻提高
  • 放款速度可能變慢

有哪些人屬於首購族:

  1. 名下雖然有房但沒有房貸
  2. 名下沒有任何房屋
  3. 名下有繼承房產,但已賣掉

三大豁免族群

政府於113年10月9日宣布鬆綁,排除以下三類對象不受限貸令的限制。

1.繼承房產者

第七波信用管制鬆綁措施:排除三大對象
截自/央行第7波打房!他北漂「繼承無效祖厝」卻被錯殺了?三條路可走

有些人只是被動繼承家人留下的房屋,但因名下出現房產或房貸,就會被視為已有房屋,導致自身權益受限:

  • 繼承房屋無房貸,被歸類為「無房貸有房屋者」取消寬限期
  • 繼承房屋有房貸,被歸類為「第二戶」貸款成數下降、無寬限期

寬鬆措施>>繼承取得的房屋、房貸不計入「本規定」的房屋數以及房貸戶數。

2.有換屋需求者

即使有換屋需求,名下已有房屋的人,也會被視為已有房屋者,進而影響房屋的貸款成數、寬限期。

寬鬆措施>>與銀行簽屬承諾,新申辦的第一或第二戶購房貸款(非高價住宅)可排除限貸規定,並需在撥款後 1 年內將舊屋出售並完成產權移轉,不得透過轉貸規避。

換句話說,如果你是為了要換屋(會賣掉舊屋)就不列入限貸令規定中,無論是首購還是名下已有一戶、要買第二戶的人,其貸款成數最高8成,也不會有寬限其上的限制。

📢114年9月最新消息,出售原有房屋的期限由1年內延長到18個月(1年半內),讓換屋族在時間上彈性不少。

3.已簽訂購屋合約者

第七波限貸令公布隔天就生效,讓那些在政策前已簽合約或付訂金,但房貸還沒核准的人,也受到影響。

寬鬆措施>>符合換屋族或繼承者條件者,也不計入第七波信用管制措施。

央行限貸令的目的

前面介紹了限貸令的政策和限貸令對申請房貸人的影響,那到底為什麼要有「限貸令」?限貸令在房市經濟扮演怎樣的角色?

以第七波限貸令的引爆點——新青安為例子,這個政策以低利率、高貸款額度、長還款期限與寬限期等特色吸引超過12萬人(截自114年6月)申請,當越來越多人購買房屋,房價就會上升,若缺乏管控,就有形成房地產泡沫化的風險

限貸令的目的,就是為了遏止房價持續飆升,讓房市發展更穩健。

抑制炒房

投機炒房,簡單來說,就是把房子當投資工具,因為房價長期上漲,投資客可以透過買賣賺取價差。投資客通常會短期買賣或多屋持有,而這些行為都會推高房價。

限貸令如何抑制炒房:

提高買房門檻、收緊貸款審核,會讓投資客手上的現金壓力變大降低他們投機的意願,整個市場的投機氣氛也會趨緩。

減少借貸或過度投資房地產

過去美國次貸危機,次級貸款的推出,促進更多的人貸款買房子,國家房市貸款越多,越容易產生房市泡沫。

透過限貸令提高貸款門檻、收緊審核標準,銀行放款速度下降,房貸數量減少,資金更多留給真正沒有自用住宅需求的人,降低投機和過度投資的風險。